1999年  21卷  第2期

    栏目
    论文
    摘要:
    说明土体抗剪强度的两种确定方法的适用条件;分析了基坑周边土体内孔隙压力随工程进展而变化的情况;指出控制基坑支护结构稳定的工况,叙述相应工况下的水土压力分算和合算方法。分析了近几年在国内流行的土压力计算方法与国际惯用方法的差别,从而表明它们的合理性和适用条件。
    摘要:
    探讨了地下洞室断面形状的优化计算方法和应用,以隧洞断面的特征尺寸为设计变量,围岩破坏区总面积为目标函数,工程要求的过流量断面面积为约束条件。用序列无约束极小化方法(SUMT)求解非线性有约束的优化问题。对拟建工程的隧洞进行了优化分析。成果是合理的。
    摘要:
    采用四点弯曲试件,参照有关的测试方法,测定了几种不同含水量及不同温度下的冻土Ⅰ—Ⅱ型复合断裂的KⅠ和KⅡ,并绘制了相应的KⅠ/KⅠCKⅡ/KⅠC曲线,给出了曲线的表达式,对冻土的Ⅰ—Ⅱ型复合断裂准则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建议。
    摘要:
    通过建立反分析模型,提出强夯后地基土变形模量的确定方法,即可根据计算所得的夯沉量随变形模量变化的关系曲线,运用单值反分析法,以达到夯实效果时的单击夯沉量来确定,进而结合载荷实验的基本理论,按相对沉降法预测夯后地基土的容许承载力。大量反演计算实例表明,所得结果精度满足工程要求,可靠性也较高,为预测强夯加固效果、检验原设计的合理性和改进强夯设计方案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途径。
    摘要:
    根据试验结果,讨论了冻融循环对石灰粉土剪切强度特性的影响。试验发现,反复冻结和融化强烈影响着石灰土的强度特性。一次冻融循环后,对未加石灰的粉土来说,其剪切强度变化不大,但是对石灰粉土来说,其剪切强度明显低于未冻融的,而且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石灰粉土的剪切强度逐渐衰减,经历10次冻融循环的饱水石灰粉土强度最低。
    摘要:
    提出了深基坑锚拉支护体系变形控制设计的概念,阐述了变形控制设计的基本内容和设计原理,并运用工程控制理论对变形控制设计这一过程给出了统一的数学表达形式,从而使变形控制设计与工程控制最优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后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变形控制设计理论的应用。
    摘要:
    提出了一个描述开挖后岩体高边坡时效特性的流变学模型,该模型在有限元程序中执行。研究了三峡工程中船闸高边坡的流变学性状,将数值结果与弹塑性分析的瞬态响应资料进行了比较。
    摘要:
    在坝体工程地质勘察、尾矿的静动力试验基础上,研究旋流器与分散管交替排放联合堆筑尾矿坝的坝体结构、抗震性能和抗液化能力。研究结果表明,联合筑坝工艺使坝体的结构得到改善,抗震性能和抗液化能力明显增强,抗震稳定性提高。
    摘要:
    扁铲侧胀试验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原位测试方法,通过对上海地区的几项扁铲侧胀试验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把国外的经验与本地土性结合,选择适合本地区的公式,从扁铲指数获得一系列符合实际的土工参数,为基础设计、压密控制、砂土液化判别等方面提供依据。
    摘要:
    通过对柔性单桩竖向加荷、大面积荷载作用下复合地基中心单桩轴对称及路堤荷载作用下复合地基的有限元数值分析,探讨了临界桩长问题,得出了桩体临界桩长不仅与桩土模量比有关,而且与荷载分布有关的结论。
    摘要:
    围绕“动静结合排水固结法”课题,通过室内试验研究饱和软粘土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再固结性状,重点分析排水条件对土体固结和再固结的影响,指出孔隙压力升高与再固结体应变之间的唯一性关系。提出再固结体积压缩系数和再固结压缩指数的概念并给出其确定方法。对冲击荷载作用后软土地基沉降计算方法进行讨论,包括多遍冲击和部分排水条件的情形,并给出试验验证。
    摘要:
    全面介绍了6种不同成分土和碎石混合料的蠕变试验,包括试件的准备、数据的采集以及成果的整理方法。运用回归搜索迭代方法所得的蠕变规律为考虑材料粘弹性的高填方工后沉降计算提供了各项参数。
    摘要:
    分析了地震时盾构法隧道发生震害的主要原因,利用可考虑盾构法隧道衬砌接头协同受力的等效连续化计算模型,建立了在地震行波和地震引起不均匀沉降作用下隧道弹塑性受力分析的简化方法,并举例介绍在上述两种地震作用下隧道内力的分析结果。
    摘要:
    论述了散体材料复合地基中桩体变形模量与综合应力(竖向应力与侧限阻力之差)及竖向应变的关系,指出桩周土对桩体的侧限阻力与桩周土的性质及应力状态相关并依据桩土共同作用关系,对群桩复合地基、单桩复合地基及单桩载荷试验3种情况分别作出分析,建立了相应的桩体变形模量计算公式。
    摘要:
    在直接法位移反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岩体结构面的变形特征提出了加权位移反演法,用现场实测位移来反演求取可能的控稳结构面的力学参数,并用灵敏度分析证实了该方法的正确性。最后利用加权位移反演法计算得出了某工程岩坡3条顺层缓倾角泥化夹层的c,f值,结果表明加权位移反演法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摘要:
    对粘塑性流动系数γ的可辨识性进行了讨论,表明流动系数γ为可辨识参数;继而提出粘塑性流动系数γ的反分析数值计算方法,并编写了相应的计算程序,通过实例验算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摘要:
    对土工格栅加筋碎石土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加筋复合体受力变形条件、加筋层间距及土料性质是影响碎石土加筋效果的重要因素;加筋能明显提高碎石土强度,减小变形;格栅的加筋机理服从准粘聚力原理,其加筋作用可分为格肋阻力及格栅对界面碎石土的咬合摩擦力两部分,张力膜效应只有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才起主要作用。
    摘要:
    根据成都锦阳商厦深基坑护壁桩的实测钢筋应力和利用钢筋应力求得的桩身弯矩,分析了桩的变形状态,发现桩顶的圈梁对桩有明显的约束作用,使护壁桩的受力完全不同于上端自由的直立杆件。利用桩身弯矩对坑底以上桩侧土压力的分布和大小进行了反分析,所得结果与经典土压力理论有显著差别。
    摘要:
    对典型岩石边坡在地下水作用下的倾覆稳定系数进行了推导,绘制了饱水边坡(张裂缝积满水)的倾覆稳定系数与边坡几何要素之间的关系图表以及倾覆临界曲线,由此可根据边坡几何要素直接查出倾覆稳定系数和判断是否会发生倾覆破坏。
    摘要:
    残余强度或稳态强度的确定是砂土液化研究中的重要课题。饱和砂土有3种典型的不排水剪切特征:稳态性状、准稳态性状、和加工硬化性状。在三轴不排水剪切中,大部分松砂表现出准稳态性状。新近的研究表明,“准稳态性状”不是砂土的固有性状,而是三轴试验中的边界条件所导致。本文通过试验研究发现,饱和砂土在三轴不排水剪切中通常表现出4个明显不同的阶段:初始阶段、坍塌阶段、临界状态应力阶段、和后破坏阶段。稳态强度只有在坍塌阶段中才会较好地表现出来。文中还对变形稳态的定义作了修正和补充,并根据修正的变形稳态定义给出了Unimin砂的稳态强度及其它的一些试验性质。
    短文
    摘要:
    1前言随着高层和高耸建筑物的蓬勃发展,深基坑开挖支护技术的应用和研究日益重要。但是,由于深基坑工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关于深基坑支护技术至今还未整理出一套系统完善的理论和设计方法,特别是影响深基坑支护的主要因素———土压力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目前设计中...
    摘要:
    1问题的提出对土石坝而言,心墙的防渗效果始终是安全问题的焦点之一。为此,通常采用以下两个指标作为安全评价的依据:水力劈裂指标Ip=p/u(1)应力荷载比IH=p/γH(2)式中p是心墙内一点的垂直土压力;u为该点的渗水压力;γ为容重;H为该点上覆层厚...
    摘要:
    1前言所谓滑移线,即材料破裂面的迹线。掌握应力滑移线(相应的还有速度滑移线)的物理与几何性质,对于构造应力场,求解极限荷载是至关重要的。滑移线是这样规定的:以大主应力迹线为基线,瞬时针转μ角为α线,逆时针转μ角为β线[1](见图1)。对Tresca材...
    摘要:
    1土坡的稳定计算方法土坡的稳定计算有两种方法,通常的计算公式如下:Fs=∑cili+∑Wicosαitanφi∑Wisinαi(1)总强度法或称φ=0法计算公式如下:Fs=∑suili∑WisinαiFs=R∑[(c0-Kh)Δθ+KΔL]∑Wisi...
    焦点论坛
    摘要:
    对于土工织物加筋土工程来说,确定织物的允许抗拉强度是设计中一件很重要的工作,它关系到工程的安全及加筋效果的好坏,是设计人员很关心的事。目前在工程中采用的土工织物允许抗拉强度Ta值通常按下式计算[1]:Ta=Tu/(FID·FCR·FCD·FbD)(1...
    讨论
    摘要:
    笔者最近学习了卢肇钧院士于1997年在《岩土工程学报》第5期发表的“膨胀力在非饱和土强度理论中的应用”一文(以下简称文献[1]),文献[1]中作者通过大量的室内试验资料发现非饱和土的吸附强度τs与膨胀力ps有线性关系,从而提出了τs的第3种表达式:τ...
    摘要:
    笔者很感谢张振营先生关心研究这篇论文,并指出了论文中存在的一种规律性:τs=Kps;对于笔者所研究的广西粘土和山东粘土而言,K=0.425。当然,张先生也正确地指出,其他地区的膨胀土是否也符合上述规律,还需要进一步试验研究。下面扼要地叙述一下笔者个人...
    摘要:
    在软土地基上修建路堤,在路堤底部铺设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垫层,一些工程实践表明可显著提高路堤的稳定性,但用圆弧滑动法计算时,计入土工合成材料的拉力产生的抗滑作用,一般安全系数只能提高2%~3%。因为计算安全系数提高很小,目前已经成为限制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垫...
    摘要:
    吴景海和陈环先生对“原文”提出了3点讨论意见,并指出原文中的一些笔误,笔者对此表示感谢。现就讨论中提出的问题集中两个方面作一答复。1关于“极限分析”一词的理解笔者在60年代初提出散粒体极限平衡理论,把极限分析理解为极限平衡方程的求解方法,包括用特征线...
    摘要:
    笔者近日学习了李靖等同志的“黄土边坡稳定性图解法”一文(刊于《岩土工程学报》1998年第4期,以下简称原文)。作者们有志于“针对黄土地区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完善黄土边坡稳定性图表分析方法,为工程设计提供简便的工具,想法是很有意义的,值得研究。现提出几个...
    摘要:
    感谢赵学勐同志对《黄土边坡稳定性图解法》一文的讨论。现就讨论问题答复如下:原文的稳定分析图是针对坡顶水平的均质黄土边坡(包括天然边坡和人工边坡)得到的。同时,分析了地震裂度、强度指标、孔隙水压力系数等参数对危险滑面及稳定曲线位置的影响。1计算理论黄土...
    简讯
    摘要:
    我国将在2000年前推行注册岩土工程师制度全国注册工程师管理委员会于1998年6月发文公布成立“全国注册岩土工程师专题设计与评分专家组”。7月专家组在京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全国注册工程师管理委员会及建设部执业资格注册中心主任吴奕良出席会议并做了重要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