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jax/output/SVG/fonts/TeX/Main/Regular/BasicLatin.js

    渠道渗漏水抽排作业效果分析

    阮新民

    阮新民. 渠道渗漏水抽排作业效果分析[J]. 岩土工程学报, 2020, 42(S2): 250-254. DOI: 10.11779/CJGE2020S2044
    引用本文: 阮新民. 渠道渗漏水抽排作业效果分析[J]. 岩土工程学报, 2020, 42(S2): 250-254. DOI: 10.11779/CJGE2020S2044
    RUAN Xin-min. Drainage effects in water supply canals[J].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2020, 42(S2): 250-254. DOI: 10.11779/CJGE2020S2044
    Citation: RUAN Xin-min. Drainage effects in water supply canals[J].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2020, 42(S2): 250-254. DOI: 10.11779/CJGE2020S2044

    渠道渗漏水抽排作业效果分析  English Version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2017YFC0405100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阮新民(1961— ),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开发工程建设管理局工程质量技术处处长,主要从事水利工程运管工作。E-mail:2525793@qq.com

    • 中图分类号: TU431

    Drainage effects in water supply canals

    • 摘要: 针对北疆供水ZG渠因渠道渗漏导致的各类工程破坏问题,提出设置渠道纵横排水体系对运行期内沿线的渗漏水进行及时抽排。在此基础上,通过设置“膜后水位”观测管观测渗漏情况,结合集水井抽排作业数据考察该系统的有效性。观测结果表明,设置渠道纵横排体系后,运行期内一些断面仍存在渗漏现象,但相关断面的“膜后水位”较未设置排水体系前大幅度下降。通过对运行期内“膜后水”水位与抽排作业的相关性分析,论证了抽排系统的整体有效性。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various engineering damage problems caused by leakage in ZG canal, it is proposed to set up a drainage system to drain the leaking water during the operation period. On this basis, an observation tube is set up to observe the leakage situation,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ystem is investigated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data of pumping operation water-collection wel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fter the installation of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rainage system for canals, there are still leakages in some sections during the operation period, but the "post-film water level" of the relevant sections is dropp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to that before the drainage system is installed. Through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the water level of the "post-membrane water" and the drainage operation during the operation period, the overall effectiveness of the drainage system is demonstrated.
    • 碎屑颗粒流(如滑坡,泥石流,岩崩等)的传播距离往往数倍于原始地形的尺寸,从而对远离滑坡源的人口稠密地区造成重大威胁[1]。碎屑颗粒流一般包含强风化土体、碎屑物及岩块、孤石等,已有研究表明,颗粒粒径大小和颗粒级配[2]是影响碎屑颗粒流运动的重要因素。作为这些地质灾害的简化模型,垂直颗粒柱在平面上或斜面上的坍塌在过去几十年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并被认为是揭示灾害物理成因以及评估灾害风险性的有效研究方法[3]

      离散元方法(Discrete Element Method)已被广泛用于从细观角度去研究颗粒物质流动特性[4]。通过离散元可以在模拟的任意阶段获得难以或不可能直接从室内试验中获得的数据,例如颗粒流内部的能量和力链的分布及其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进而非常适合从微观角度来分析颗粒柱的运动特性[5]

      目前,探究颗粒柱坍塌特性的问题一般采用单一粒径或者级配的球形颗粒或者球簇拟合的非球形颗粒。Lube等[6]最早研究颗粒柱坍塌问题,对二维颗粒柱的崩塌进行数值模拟,发现了颗粒柱的最终堆积高度和运动距离与初始宽高比成幂函数关系。Utili等[7]模拟了同一级配下的球形颗粒柱的崩塌,分析了崩塌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颗粒柱坍塌运动的总能耗主要是颗粒的摩擦耗能。Phillips等[8]研究了由两种粒径颗粒组成的二元颗粒柱的运动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二元颗粒柱的运动距离比单一粒径颗粒柱远,且当小粒径颗粒质量占比约为30%时,颗粒柱运动距离最远。张成功等[9]通过球簇去拟合正四面体形和长条形颗粒,研究了非球形颗粒的崩塌运动,研究结果表明,非球形颗粒之间会产生咬合作用,进而限制颗粒柱的运动。然而,上述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粒径的颗粒柱,缺乏对不同颗粒级配的考虑,除此之外,当考虑颗粒形态时,已有研究基本都采用球簇去拟合非球形颗粒,而球簇颗粒与自然界的真实岩体相差较大,同时,相关研究对坍塌特性的细观分析较少。

      本文通过基于沃洛诺伊镶嵌原理的随机生成方法生成了不同颗粒级配不同长细比的颗粒柱,通过势粒子算法计算随机颗粒的相互作用,在开源平台YADE[10]中利用离散元方法研究级配和形态对颗粒柱坍塌特性的影响,通过能量、配位数、力链等细观角度解释了颗粒柱坍塌特性。

      离散单元法是由Cundall等[11]在1971年提出的基于离散单元体相互运动作用,研究散体运动的分析方法。离散元法一般以圆形或球形作为基本单元,但对于颗粒形状对运动过程有明显影响的问题,即使采用更复杂的接触本构,其误差也显而易见[12]

      颗粒的不规则形状会对颗粒柱坍塌运动特性造成显著影响[9]。在自然界中的颗粒形态多为棱角分明的不规则多面体。为了使离散元模拟中的颗粒形态尽可能接近真实形态,本文采用一种基于沃洛诺伊镶嵌(Voronoi tessellation)原理的随机生成方法来创建不规则形状的多面体颗粒[13]。该方法在生成随机形状的多面体颗粒时能方便地控制颗粒的尺寸及其形态,因而在研究颗粒形状因子如长细比等对颗粒柱坍塌特性影响方面有突出优势。

      图1给出了随机形态多面生成方法的二维平面示意图。初始阶段在正方体的空间内随机放置一系列彼此距离最小为0.75单位长度的空间点。记中心点C0坐标为(0,0,0),从中心点C0开始依次对所有初始阶段随机生成的空间点进行搜索,如果该空间点相对于其余所有空间点的距离均大于0.75个单位长度,则该空间点满足要求。对满足要求的空间点进行沃洛诺伊镶嵌,再将中心点C0所在的沃洛诺伊单元提取出来作为基本多面体,将基本多面体缩放和旋转即可得到任意形状的多面体。

      图  1  随机形态多面生成方法[13]
      Figure  1.  Random shape multi-faceted generation method

      对于多面体接触本构的计算,本文采用势粒子(potential particle)算法,势粒子是由Boon等[14]提出,最初应用在岩石工程领域,用于模拟在平面中的多边形和三维空间的多面体之间的相互接触作用。

      N个平面组成的凸多面体可由下式定义:

      aix+biy+cizdi    (i=1,,N), (1)

      式中,(ai,bi,ci)为对于粒子局部坐标系第i个平面的法向量,di为第i个平面到局部坐标系原点的距离。为了简洁起见,采用向量表示,

      aTixdi, (2)

      式中,ai,x为3×1的向量。

      判断一对多面体是否接触的问题被归结为一个标准的线性规划问题,即能否找到同时满足两个多面体的所有线性不等式的可行域s图2(a)):

      图  2  势粒子算法
      Figure  2.  Algorithm of potential particles
       s.tminaTixsdis (i=1,,NA+NB), (3)

      式中,NA为多面体A的平面数目,为NB多面体B的平面数目。

      相互作用的接触力作用于接触点上。根据Boyd等[15]的理论,接触点可定义为

      maxNA+NBi=1lg(diaTix) (4)

      对数函数之和是一个凹函数,其最大值为可行域的解析中心,如图2(b)所示。

      接触法线n是指作用在接触点上的力的法向方向,对于接触法线的计算,该算法定义了在多面体粒子内部的“势粒子”(图2(c))为

      f=Ni=1aix+biy+cizdi+r2, (5)

      式中,r为角的曲率半径,r值大小表示内部粒子曲面到实际粒子曲面的距离,麦考利方括号的定义为x=xx=0。在接触点处求解一阶导数即可得到接触法线n

      在接触法线上,采用包围盒算法(bracketing algorithms)可以得到两个多面体之间的重叠距离un。采用启发式算法在两颗粒重叠体的表面沿接触切向搜索,计算从接触点开始沿剪切方向重叠体积的二维切片面积得到接触面积Ac。法向力Fn和切向力增量ΔFs采用下式计算:

      Fn=KnAcunn, (6)
      ΔFs=KsAcΔus, (7)

      式中,Kn为法向刚度系数,Ks为切向刚度系数,Δus为当前时间步长的相对剪切位移。

      再通过交替求解牛顿第二定律和力-位移定律来获得整个颗粒系统的宏观运动规律。

      由离散元理论可知,离散元所需的参数难以通过物理试验直接测量或者计算,而且DEM建模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高度依赖于接触模型的选择和模型参数的标定。因此,在进行相关的数值模拟前,对离散元参数进行标定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采用批量校准方法[16],使用现场测量或室内试验来测量材料的整体特性,通过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室内试验的整体特性相匹配来标定模型参数。

      室内试验参照Lube等[6]研究的颗粒柱崩塌试验,设备如图3所示,由长方体槽、挡板、高速摄像机以及微型计算机组成。其中长方体槽尺寸为1250 mm×250 mm×600 mm,颗粒在长方体槽与可被抽离的挡板形成的空间内在自重作用下完成致密的初始堆积,该空间尺寸为250 mm×250 mm×300 mm,初始堆积高度为300 mm,初始堆积宽度为250 mm。颗粒柱的崩塌是通过将挡板以2 m/s的速度抽离实现的,为了观察颗粒的流动情况,长方体槽由玻璃板组成,用高速摄像机来记录颗粒的流动过程。从便于数值模拟对比的角度考虑,采用均一的陶瓷材质正十二面体颗粒,其内切球半径为10 mm。

      图  3  室内试验设备布置
      Figure  3.  Layout of indoor test equipments

      在DEM 中广泛采用的两种基本接触刚度模型:线性弹簧(Linear Spring, LS)模型[17]和Hertz-Mindlin(HM)模型[18]。本文采用简单高效的线性弹簧接触模型,离散元参数选择如表1所示。

      表  1  离散元参数表
      Table  1.  Parameters of discrete elements
      类别密度/(kg·m³)摩擦角/(°)法向刚度Kn /(108 N·m-1)切向刚度Ks /(108N·m-1)局部阻尼系数
      十二面体250030110.4
      长方体槽350035110.4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由于颗粒间的摩擦系数对离散元模拟结果影响较大,需通过物理试验进行测量。试验所采用的长方体槽及颗粒均为光滑硬颗粒,可根据Li等[19]提出的摩擦系数测量理论测量颗粒间的摩擦系数,测量装置如图4所示,摩擦系数如表2所示。

      图  4  接触摩擦系数测量装置
      Figure  4.  Measuring devices for friction coefficient contact
      表  2  摩擦系数表
      Table  2.  Friction coefficients
      类别摩擦系数
      颗粒-挡板0.24
      颗粒-底板0.2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为了保证模拟的可信度,保持离散元模拟与室内试验具有相同的条件。颗粒柱在完成初始堆积后(如图5所示,Hi为初始堆积高度,Li为初始堆积宽度),挡板抽离使其在重力作用下自然坍塌,一旦颗粒流动停止,就可以测量最终堆积高度Hf和最大跑出距离Lf图6)。由于颗粒柱崩塌过程中滑动体前端分离出来的散落粒子的存在(图6),使最大跑出距离Lf的计算不够明晰。在本文中,参考Zenit等[5]的截断处理方法,计算最大跑出距离Lf仅考虑保持彼此接触的颗粒,从而忽略滑动体前端分离出的单个松散颗粒。除此之外,观察高速摄像机拍到颗粒柱崩塌过程中会存在一个相对静止区域,该区域颗粒并没有发生运动,将相对静止线与水平面的夹角称为相对静止角α图7)。颗粒柱崩塌过程滑动体沿着相对静止线滑动,计算滑动体积占初始堆积体积占比w。因此在本文中选择最大跑出距离Lf、最终堆积高度Hf、相对静止角α、滑动体积占比w共4个参数作为校准模型的参数。

      图  5  试验模型
      Figure  5.  Experimental model
      图  6  物理试验和数值试验对比图
      Figure  6.  Comparison between physical and numerical tests
      图  7  滑动体积占比和相对静止角
      Figure  7.  Sliding volume ratios and relative angles of repose

      图6为颗粒柱崩塌离散元模拟和室内试验的对比图,表3给出了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对比,结果表明最终堆积高度Hf、最大跑出距离Lf、相对静止角α、滑动体积占比w的相对误差均低于10%,可认为所选离散元模拟参数是可靠的。

      表  3  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对比
      Table  3.  Comparison between indoor test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
      校准参数最大跑出距离Lf/mm最终堆积高度Hf/mm相对静止角α/(°)滑动体积占比w/%
      室内试验78827447.6256.97
      数值试验77127047.2053.11
      相对误差/%2.161.460.886.7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颗粒级配情况(PSD)被认为是影响滑坡运动特性的重要因素之一[2]图8为阿尔卑斯山脉滑坡时的粒径分布曲线,其颗粒粒径分布在0.1~1000 mm,绝大部分的颗粒粒径分布集中在1~100 mm,除此之外粗颗粒较少,中、细颗粒占据绝大部分比例。由于DEM计算效率的限制,选择了比1~100 mm稍窄的粒径分布范围,选择的3种级配分布如图8中所示。采用中值粒径d50作为衡量级配中细颗粒含量的参数,表4给出了3种级配的中值粒径d50,d50越小则级配中细颗粒含量越高。

      图  8  颗粒粒径曲线(PSD)
      Figure  8.  Curves of particle-size distribution(PSD)
      表  4  不同级配颗粒的中值粒径
      Table  4.  Median particle sizes of different graded particles
      级配PSD1PSD2PSD3
      中值粒径d50/mm27.7519.5215.49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对颗粒形貌进行描述,除传统的颗粒粒度大小和粒度分布外,很多研究采用了如棱角指数(Angularity Indices)[20]、长细比(Aspect Ratio)[21]等,本文采用长细比作为描述颗粒形状的参数。采用1.1节中随机多面体生方法生成长细比AR为1,1.5,2的颗粒,由于DEM计算效率的限制,将颗粒级配中相邻两个筛分粒径的平均值作为DEM计算时的粒径,颗粒粒径及形态如图9所示。

      图  9  不同长细比不同粒径的颗粒建模
      Figure  9.  Modeling of particles with different aspect ratios and particle sizes

      不同长细比和不同级配的颗粒柱其崩塌持续时间可能是不同的,直接对比其最终堆积高度和最终跑出距离的数值是不合适的。因此为了使测量参数具有可比性,在本文中定义了归一化最终堆积高度、归一化跑动距离和标准坍塌持续时间。

      [L]=Lf/Li, (8)
      [H]=Hf/Hi, (9)
      [T]=t/Hi/g, (10)

      式中,[L]为归一化跑出距离,Li为初始堆积宽度,[H]为归一化最终堆积高度,Hi为初始堆积高度,[T]为标准坍塌持续时间,t为坍塌时间。

      图10为级配1时不同长细比的颗粒柱以及长细比为1时不同级配的颗粒柱从开始运动到坍塌结束的剖面的动态对比图。据此可以大致将颗粒柱的坍塌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

      图  10  不同工况颗粒柱坍塌过程
      Figure  10.  Collapse process of particle column under different working conditions

      第一阶段为初始坍塌阶段([T]=0~2.5),颗粒柱基本都维持在初始堆积形态,仅有少部分颗粒发生了运动,颗粒柱顶部变化不明显,仅由于挡板的抽离产生的挡板与颗粒间的摩擦作用导致顶部右边部分颗粒上翘,下部的颗粒流动致使颗粒柱在垂直方向下沉,流动前沿的运动主要由颗粒向下的速度控制,且越接近自由表面的颗粒速度越大,速度的峰值集中在滑动体的坡脚处。

      第二阶段为坍塌破坏阶段([T]=2.5~10),颗粒柱的运动最为剧烈,颗粒柱不仅在垂直方向下沉,而且滑动体流动前沿快速在水平方向传播。在该阶段,速度峰值集中在滑动体的坡腹和坡脚处。在坡腹处,颗粒向下的速度使坍塌继续发生,颗粒朝向坡脚运动;在坡脚处,水平速度增加,速度方向朝向滑动体坡脚的方向且逐渐与长方体槽底部的水平面平行,使滑动体流动前沿快速在水平方向传播。

      第三阶段为破坏稳定阶段([T]=10~19),颗粒柱崩塌过程基本完成,进入稳定状态。在该阶段,颗粒迁移运动较少,仅滑动体坡腹处有零星的颗粒有一定的速度,从而造成了少量位移调整。

      图10(a)中可以看出,相同级配下,长细比越大,颗粒柱崩塌过程中形态变化程度越小,发生运动的颗粒越少;通过图10(b)可以看出,在相同长细比下,中值粒径d50越小,颗粒柱崩塌过程中形态变化程度越大,运动的颗粒越多。除此之外,最终堆积体具有反粒序特征[21],堆积体表面以粗颗粒为主,而下部堆积层以细颗粒为主。

      图11给出了不同长细比不同级配颗粒柱最终堆积形态的对比图,颗粒柱的归一化堆积高度随颗粒的长细比和中值粒径d50的减小而减小,归一化跑出距离随颗粒长细比和中值粒径d50的减小而增加。相对于长细比较小的颗粒,长细比大的颗粒对颗粒柱中颗粒的运动表现出更强的抑制性,导致颗粒柱的最终堆积高度的增加、最大跑出距离的减小;级配里的细颗粒可以较为明显的降低大颗粒间摩擦及咬合作用,增加流动性,导致颗粒柱的最终堆积高度的减小、最大跑出距离的增加。

      图  11  不同长细比不同级配颗粒柱最终堆积形态对比
      Figure  11.  Comparison of final packing morphologies of particle columns with different aspect ratios and gradations

      观察图10发现颗粒柱在崩塌过程中存在一个相对静止区域,在该区域颗粒的位移和速度接近为0,将相对静止线与水平面的夹角称为相对静止角α图12(a))。图12(b)为级配3,长细比为2的工况,测得颗粒柱的相对静止角α为63.89°。

      图  12  相对静止角
      Figure  12.  Relative rest angles

      图13中测得的不同工况的相对静止角α为61.49°~64.99°,且变化规律与归一化堆积高度一致,随颗粒的长细比和中值粒径d50的减小而减小。

      图  13  不同工况的相对静止角
      Figure  13.  Angles of repose under different working conditions

      使用DEM进行模拟的优点之一是可以获得颗粒流内部的能量分布及其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在t时刻,颗粒柱的总势能Etp

      Etp=Ni=1mighti, (11)

      式中,mi为第i个粒子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htit时刻第i个粒子质心位置的高度,N为颗粒总数。颗粒柱的总动能由颗粒线速度产生的平动动能和角速度产生的转动动能组成,整个颗粒系统t时刻的总动能Etk

      Etk=Ettrans+Etrot, (12)
      Ettrans=Ni=112mi(vti)2, (13)
      Etrot=Ni=112Ii(wti)2, (14)

      式中,Ettrans为平动动能,Etrot为转动动能,vti,wtit时刻第i个粒子的线速度和角速度,Ii为第i个粒子的转动惯量。

      由于非弹性粒子的碰撞(例如回弹和摩擦滑动),一部分势能会耗散而不是转化为动能。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在t时刻耗散的能量Etdiss

      Etdiss=E0EtpEtk, (15)

      式中,E0为系统初始总能量,可以通过颗粒柱的初始势能来计算。为了方便能量的比较,对动能、势能和耗散的能量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相应能量与系统初始总能量E0的百分比。

      图14给出了级配3、不同长细比的颗粒柱,从崩塌开始到运动结束整个系统的能量随标准坍塌时间[T]的演变。从图14中可以看到,[T]=0时挡板抽离,粒子开始下落,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当[T]到达图中虚线位置处,此时归一化动能到达峰值,并且此时归一化势能和归一化能量耗散的变化速率(图中曲线斜率)达到最大值。此后归一化势能和动能都逐渐下降,直到大约[T]=19时,整个系统停止运动。对于不同长细比的颗粒柱,AR=1的颗粒柱达到归一化动能峰值的时间最短为[T]=3.8,AR=2的颗粒柱达到归一化动能峰值的时间最长为[T]=4.3。

      图  14  PSD3时不同长细比下能量变化图
      Figure  14.  Variation of energy of PSD3 with different aspect ratios

      图15给出了末时刻不同工况的归一化能量耗散图,不同工况的能量耗散为27.1%~35.5%,且归一化能量耗散随长细比的增加而降低,随中值粒径d50的减小而增加。这与3.3节中归一化最终跑出距离的变化规律相同,与归一化最终堆积高度的变化规律相反。3.3节的宏观变化规律能较好的从能量角度解释,归一化能量耗散少,则颗粒柱形态变化和运动小,造成了更大的归一化最终堆积高度和更小的归一化最终跑出距离。

      图  15  末时刻不同工况归一化能量耗散图
      Figure  15.  Diagram of normalized energy dissipation under different working conditions at the end

      对颗粒柱崩塌过程产生的动能进一步分析,图16给出了PSD3时不同长细比下,颗粒柱坍塌过程中平动动能和旋转动能随标准时间的变化。长细比AR=1的颗粒柱的峰值转动动能最大,且达到峰值转动动能的时间最短为[T]=3.8;长细比AR=2的颗粒柱的峰值转动动能最小,达到峰值转动动能的时间最长为[T]=4.3。而不同长细比的颗粒组旋转动能差距不大,计算得不同长细比的颗粒的转动动能曲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占平动动能曲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均在8.20%~9.05%,因此可以忽略颗粒柱崩塌过程中产生的旋转动能。这一结论与Utili等[7]用小球得出的结论基本类似,Utili用小球计算得转动动能占总动能的0.5%,分析认为是颗粒形态、长细比以及级配等诸多情况造成的差异。

      图  16  PSD3时不同长细比下平动动能和旋转动能随标准时间的变化
      Figure  16.  Variation of translational kinetic energy and rotational kinetic energy with standard time under different aspect ratios in PSD3

      颗粒配位数是指颗粒柱坍塌过程中每个粒子的平均接触数[22],颗粒配位数能反映颗粒运动过程中相互接触的程度,配位数越小,颗粒间的空隙越大,颗粒运动越松散。配位数CN

      CN=Ni=1CiN, (16)

      式中,N为颗粒总数,Ci为第i个颗粒的接触数。

      以动能和配位数为研究对象,研究归一化动能和颗粒配位数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图17给出了级配3时不同长细比的颗粒柱配位数和归一化动能随标准坍塌时间的变化曲线,从图中可以发现对于不同长细比的颗粒柱的归一化动能和颗粒配位数均呈现负相关的关系,颗粒配位数随归一化动能的增加而减小,当归一化动能达到峰值,此时颗粒配位数也达到最小值。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颗粒柱崩塌运动开始,颗粒内部开始解体,颗粒在重力作用下下落,颗粒速度增加,滑动体前沿在水平面上逐渐发展,颗粒间的接触变少,配位数也因此降低。

      图  17  PSD3时不同长细比颗粒柱配位数、归一化动能曲线
      Figure  17.  Curves of coordination number and normalized kinetic energy of particle column with different aspect ratios at PSD3

      图18给出了不同长细比不同级配的末时刻配位数变化曲线,从图中可以发现末时刻配位数随长细比的增加而降低,随中值粒径d50的减小而增加。颗粒柱在崩塌过程中,细颗粒含量的增加能够降低颗粒之间的互锁作用[23],使颗粒间的约束和咬合变弱,前缘大颗粒由于自身重力作用首先停止运动,中后缘颗粒中的细颗粒在惯性力的作用下部分颗粒会冲入前缘堆积颗粒的缝隙中,并与前缘颗粒产生接触,增加颗粒间的接触,使颗粒柱的配位数增加,未冲入大颗粒缝隙的细颗粒则会继续向着底板远端运动直至停止,使跑出距离增加。因此细颗粒含量的增加会使堆积高度降低,跑出距离增加,从而促进了颗粒在崩塌过程中的运动。

      图  18  不同工况末时刻配位数变化曲线
      Figure  18.  Curves of coordination number under different working conditions at the end

      颗粒柱坍塌运动过程中,力链的强弱表征了颗粒接触力的大小,强力链对整体起着支撑作用,弱力链则对强力链的支撑性和稳定性起着辅助作用[24]。在本文中为了定义强、弱力链,引入了法向接触力与平均法向接触力的比值f

      f=NFiNi=1Fi, (17)

      式中,Fi为第i条力链的法向接触力,N为力链总数。将f>1定义为强力链,f<1定义为弱力链[25]

      图19给出了不同工况强力链占比随标准坍塌时间的变化曲线,可将不同工况强力链占比随标准坍塌时间的变化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强力链占比上升阶段,PSD1的颗粒结束该阶段的时间最早为[T]= 0.76;第二阶段为强力链占比下降阶段;PSD1和PSD2的颗粒结束该阶段的时间最早为[T]=1.90;第三阶段为强力链占比上升阶段;PSD2和PSD3结束该阶段的时间最早为[T]=5.06;第四阶段为强力链占比下降阶段,占比缓慢降低逐渐趋于平稳。在所有工况中,崩塌完成后强力链占比都较未崩塌前有所减少,说明在崩塌过程中有一部分的强力链被转换为弱力链。而造成崩塌前后强力链占比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颗粒崩塌过程中颗松散程度的增加(图17中配位数减小),颗粒间的挤压变小,需要分担的接触力变小,使得一部分强力链被转换为弱力链。

      图  19  不同工况强力链占比
      Figure  19.  Proportions of strong chains under different working conditions

      图20给出了末时刻不同工况强力链占比,强力链占比随长细比的增加而降低,随中值粒径d50的减小而增加。图21为级配3、长细比为1的颗粒柱的力链网络图,将强力链用红色标记,弱力链用蓝色标记,强力链的数目远远小于弱力链,且强力链一般分布在滑动堆积体的中部区域和下部区域,形成力链传递的“拱效应”。图22给出了末时刻不同工况平均接触力大小,平均接触力大小随长细比和中值粒径d50的增加而增加。综合分析图2022,颗粒柱坍塌的宏观特性归一化跑出距离、归一化堆积高度可以从细观角度来解释:级配里的中值粒径d50的增加和颗粒长细比的增大,会减少强力链的数量,使颗粒间接触区域减少,接触力传递的路径少而集中,形成强力链的接触力反而越强,增加了颗粒之间的互锁作用,颗粒间的约束和咬合也越强,从而限制颗粒在堆积过程中的运动,导致颗粒柱的归一化动能峰值减小,归一化跑出距离变短以及归一化堆积高度的增加。

      图  20  末时刻不同工况强力链占比
      Figure  20.  Proportions of strong chains under different working conditions at the end
      图  21  PSD3、AR=1时颗粒柱的力链网络图
      Figure  21.  Diagram of force chain network of granular column with different aspect ratios at PSD3 and AR=1
      图  22  末时刻不同工况平均接触力
      Figure  22.  Average contact forces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at the end

      (1)颗粒柱的归一化堆积高度随颗粒的长细比和中值粒径d50的减小而减小,归一化跑出距离则随其减小而增加。

      (2)堆积过程中不同工况的相对静止角α为61.49°~64.99°,且变化规律与归一化堆积高度变化一致。

      (3)不同工况的归一化能量耗散为27.1%~35.5%,且转动动能仅占平动动能的8.20%~9.05%。

      (4)归一化动能和颗粒配位数呈现负相关的关系,归一化动能达到峰值时颗粒配位数也达到最小值。

      (5)崩塌过程中强力链一般分布在滑动堆积体的中下部区域,形成力链传递的“拱效应”。中值粒径d50和长细比增大会减少强力链的数量,接触力传递的路径少而集中,从而限制颗粒在堆积过程中的运动。

      谨对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研究所有关人员对本文所做的相关工作表示感谢。
    • 图  1   渠道纵横向排水体系

      Figure  1.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rainage system for canal

      图  2   渠道膜后水位观测示意图

      Figure  2.   Schematic diagram of water level observation behind canal membrane

      图  3   运行期内膜后无水断面个数统计

      Figure  3.   Statistics of number of dry sections in operation period

      图  4   2018年运行期断面膜后水状态的沿线分布

      Figure  4.   Distribution of water state after membrane during operation in 2018

      图  5   ZG渠断面平均膜后水深分布散点示意

      Figure  5.   Water depth distribution scattered points behind ZG canal membrane

      图  6   渠水位、膜后水位和抽水量之间的关系(显著线性关系)

      Figure  6.   Relationship among water level, water level behind membrane and pumping capacity (Significant linear relationship)

      图  7   渠水位、膜后水位和抽水量之间的关系(正相关关系)

      Figure  7.   Relationship among water level, water level behind membrane and pumping capacity (Positive correlation)

      图  8   渠水位、膜后水位和抽水量之间的关系(负相关关系)

      Figure  8.   Relationship among water level, water level behind membrane and pumping capacity (Negative correlation)

      图  9   渠水位、膜后水位和抽水量之间的关系(其他关系)

      Figure  9.   Relationship among water level, water level behind membrane and pumping capacity (Messy relationship)

    • [1] 邓铭江. 新疆水资源及可持续利用[M].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5.

      DENG Ming-jiang. Water Resources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i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M]. Beijing: China Water & Power Press, 2005. (in Chinese)

      [2] 蔡正银, 黄英豪. 咸寒区渠道冻害评估与处治技术[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5.

      CAI Zheng-yin, HUANG Ying-hao.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Technology of frost Damage in Canals in Saline and Cold Regions[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5. (in Chinese)

      [3] 邓铭江, 蔡正银, 郭万里, 等. 北疆白砂岩特殊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20, 42(S1): 1-5.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TGC2020S1001.htm

      DENG Ming-jiang, CAI Zheng-yin, GUO Wan-li,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special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white sandstone in North Xinjiang[J].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2020, 42(S1): 1-5. (in Chinese)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TGC2020S1001.htm

      [4] 蔡正银, 陈皓, 黄英豪, 等. 考虑干湿循环作用的膨胀土渠道边坡破坏机理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19, 41(11): 1977-198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TGC201911002.htm

      CAI Zheng-yin, CHEN Hao, HUANG Ying-hao, et al. Failure mechanism of canal slopes of expansive soils considering action of wetting-drying cycles[J].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2019, 41(11): 1977-1982. (in Chinese)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TGC201911002.htm

      [5] 唐少容, 王红雨, 潘鑫, 等. U形混凝土衬砌结构冻胀性能离心模型试验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 2019, 35(1): 157-163.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NYGU201901020.htm

      TANG Shao-rong, WANG Hong-yu, PAN Xin, et al. Frost heave performance of U-shaped canal concrete lining based on centrifuge model test[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9, 35(1): 157-163. (in Chinese)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NYGU201901020.htm

      [6] 彭海林. 渠道集水井微开挖成型技术研究[J]. 水利建设与管理, 2014, 34(10): 12-14, 2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LJS201410008.htm

      PENG Hai-lin. Study on mini-excavation modeling techniques for channel water collecting well[J].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2014, 34(10): 12-14, 21. (in Chinese)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LJS201410008.htm

      [7] 刘秀军. 膜下抽排水系统在北疆供水工程渠道中的应用[J]. 新疆水利, 2014(2): 29-31.

      LIU Xiu-jun. Application of drainage system under membrane in North Xinjiang Water Supply Project[J]. Xinjiang Water Resources, 2014(2): 29-31. (in Chinese)

    • 期刊类型引用(10)

      1. 巨凯萱,赵婷婷,刘嘉英,冯云田,王志华. 级配对颗粒材料力学特性影响的卷积神经网络分析.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2025(01): 115-132 . 百度学术
      2. 朱俊宇,汪淼,王桥,汪泾周,马刚,周伟. 球谐级数对数字重构颗粒形状及堆积特性的影响研究.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2025(03): 343-352 . 百度学术
      3. 郭晨,陶玉敬,宋章,杜宇本,杨情兵. 川西北某拟建高速公路隧道口高位危岩特征及危险性评价. 铁道技术标准(中英文). 2024(01): 20-28 . 百度学术
      4. 王晓,薛玉君,程波,刘俊,李济顺. 矿石破碎颗粒黏结模型黏结键特征及表征.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02): 41-48 . 百度学术
      5. 刘鑫,徐新钰,黄良,钟源. 不同形状石英砂三轴剪切失稳研究.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24(03): 532-542 . 百度学术
      6. 朱礼臣. 隧道掏槽爆破岩块抛掷堆积形态的数值模拟. 工程爆破. 2024(03): 54-61 . 百度学术
      7. 李有堂,武彤,李武强. 纤维增强树脂矿物复合材料的细观力学特性及损伤机理. 功能材料. 2024(10): 10127-10133+10141 . 百度学术
      8. 王宇,刘玉龙,邱德昆,罗苗壮,涂良,唐凯,郭鹏. 钨粉颗粒级配对射孔弹药型罩密度的影响. 测井技术. 2024(06): 861-866 . 百度学术
      9. 袁锦涛,韩培锋,欧小红,田述军,周梦缘,刘之葵,樊晓一. 基于DEM的滑坡碎屑流运动堆积特性研究. 自然灾害学报. 2023(03): 230-238 . 百度学术
      10. 李培锋,王晖,吴雨辰,李斯涛,李春. 基于无人机影像的危岩体识别及公路地震风险研究. 地震工程学报. 2022(04): 777-785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20)

    图(9)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02
    • HTML全文浏览量:  29
    • PDF下载量:  62
    • 被引次数: 3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08-06
    • 网络出版日期:  2022-12-07
    • 刊出日期:  2020-10-3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