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区) | 规范(法案) | 时间 | 避让距离规定及说明 |
美国加利福利亚 | 《A-P地震断层划定法案》(Alquist-Priolo Earthquake Fault Zoning Act)[13] | 1972,1999年修订 | 断层线两侧各避让15 m 断层线不明确时,大活动断层给出300 m避让带,明确的小活动断层120~180 m避让带 |
美国犹他州 | 《犹他州断层地表破裂危害性评价指南》[14] | 2003 | 对于确定性断层研究宽度为下盘150 m,上盘75 m;对于隐伏或大概位置断层,宽度为每盘各300 m。避让距离从表和公式中选最大者 |
欧洲标准委员会/技术委员会 | 《欧洲规范》 Eurocode 8[15] |
1994,1998年修订 | 断层线两侧各30 m。正断层和逆断层的下盘分别避让断层迹线(30+1.5H)m和(30+2H)m |
日本 | 《活动断层法》[16] | 2003 | 将本国分三个区域,断层线两侧一定距离内不得施工,必须建时须采取一定对策 |
新西兰 | 《活动断层导则》[17] | 2003 | 推荐避让宽度50~90 m |
台湾地区 | 《建筑技术规则建筑设计施工篇》[18] | 1998 | 历史地震≥MS7,断层带两外侧边各100 m内 历史地震≥MS6,断层带两外侧边各50 m内 历史地震规模 < MS6或无记录者,断层带两外侧边各30 m内 |
中国 |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19] | 2010 | 烈度为8度或9度时,甲类建筑需做专门研究,乙类建筑避让200~300 m,丙类建筑避让100~200 m |
各国(地区)关于活动断层避让距离一览表
本文全文图片
本文全文表格
-
国家(地区) 规范(法案) 时间 避让距离规定及说明 美国加利福利亚 《A-P地震断层划定法案》(Alquist-Priolo Earthquake Fault Zoning Act)[13] 1972,1999年修订 断层线两侧各避让15 m
断层线不明确时,大活动断层给出300 m避让带,明确的小活动断层120~180 m避让带美国犹他州 《犹他州断层地表破裂危害性评价指南》[14] 2003 对于确定性断层研究宽度为下盘150 m,上盘75 m;对于隐伏或大概位置断层,宽度为每盘各300 m。避让距离从表和公式中选最大者 欧洲标准委员会/技术委员会 《欧洲规范》
Eurocode 8[15]1994,1998年修订 断层线两侧各30 m。正断层和逆断层的下盘分别避让断层迹线(30+1.5H)m和(30+2H)m 日本 《活动断层法》[16] 2003 将本国分三个区域,断层线两侧一定距离内不得施工,必须建时须采取一定对策 新西兰 《活动断层导则》[17] 2003 推荐避让宽度50~90 m 台湾地区 《建筑技术规则建筑设计施工篇》[18] 1998 历史地震≥MS7,断层带两外侧边各100 m内
历史地震≥MS6,断层带两外侧边各50 m内
历史地震规模 < MS6或无记录者,断层带两外侧边各30 m内中国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19] 2010 烈度为8度或9度时,甲类建筑需做专门研究,乙类建筑避让200~300 m,丙类建筑避让100~200 m -
离心加速度/g 土层性质 模拟上覆土层厚度/m 模拟基岩竖直位错量/m 初始倾角
/(°)文献来源 10, 50 密砂/松砂/重塑土 9 1.2 45 Roth[20] 95 砂土 12.2 0.61 45 PB Burringe等[21] 20, 30, 50 密砂 4, 6, 7.5, 9 土厚的6% 45 Jea Woo LEE等[22] 115 中密/密实干砂土 25 3.15 45, 60 Anastasopoulos等[23] 115 干砂 25, 15 4.2, 3.8 60 Bransby等[24] 115 干砂 15 5 60 Ahmed等[25] 100 干砂 15 3.5 60 Loli等[26] 40, 80 砂土 8, 16 2~4 60 Chang等[27] 80 黏土 17.6 5 60 陈宇龙等[28] 50 砂土 11 1.5 60 Yao等[30] 50 砂土 11.45 1.5 60 Takemura等[29] 100 干砂/湿砂 40 5 60 沈超等[31-32] -
土样 w
/%ρ
/(g·cm-3)Dr
/%d10
/mmd30
/mmd60
/mmCu Cc φ
/(°)干砂 0.1 1.61 80 0.27 0.4 0.58 2.1 1.0 26.5 湿砂 6.0 1.63 83 0.27 0.4 0.58 2.1 1.0 29.3 -
上盘稳定区 倾斜变形区 严重变形区 下盘稳定区 干砂 (-∞,-4) (-4,23.3) (23.0,27.1) (27.1,+∞) 湿砂 (-∞,-5) (-5,14.0) (14.0,30.2) (30.2,+∞) 坡角 0° 0°~5°(干砂)
0°~8°(湿砂)0°~31.2°(干砂)
0°~12.2°(湿砂)0° -
土体
类型坡角β/(°) 影响范围/m 影响范围右边界点的横坐标/m 上盘避让距离/m 下盘避让距离/m 干砂 0~31.3 -4~27 27 27 4 湿砂 0~12.2 -5~30 30 28 7 -
模型 土样 ε β R2 相关性 式(1) 干砂 6.41 44.77 0.94 很好 湿砂 11.82 62.20 0.99 很好 式(2) 干砂 54.57 0.26 0.92 很好 湿砂 106.15 0.47 0.97 很好 式(3) 干砂 105.99 19.47 0.85 较好 湿砂 214.08 14.57 0.92 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