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全文图片
本文全文表格
-
名称 类别 极限承载力定义 Chin双曲线法[6] 数学法 将实测荷载-位移曲线按照直线型方程s/T=ms+c拟合,T为上拔荷载,s为上拔位移,m为直线斜率,c为截距。取直线斜率的倒数倒数1/m为极限承载力,记为TCHIN Terzaghi和Peck法[7] 位移法 取上拔位移25.4 mm所对应荷载为极限承载力,记为TT&P Fuller和Hoy法[8] 位移法 取位移变化速率为0.14 mm/kN所对应的最小荷载为基础极限承载力,记为TF&H DeBeer法[9] 位移法 将荷载实测荷载-位移曲线转化为双对数坐标轴的荷载-位移曲线,取双对数坐标轴的荷载-位移曲线斜率变化点对应荷载为基础极限承载力,记为TDB 初始斜率法[10] 图解法 取与初始直线段斜率相同且平移3.8 mm后的直线与实测荷载-位移曲线交点所对应的荷载为基础极限承载力,记为TST 双切线交点法[11-12] 图解法 取过初始弹性段和直线破坏段直线交点的水平线与实测荷载-位移曲线交点所对应荷载为基础极限承载力,记为TTI L1-L2两点法[13-14] 图解法 根据图2所示荷载-位移曲线3阶段特征,取初始弹性直线段终点L1对应的荷载为弹性极限荷载,取破坏直线线段起点L2对应的荷载为基础极限承载力,分别记为TL1和T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