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全文图片
-
土体内团粒-裂隙双区域的特征示意
-
雨水在含裂隙土体中的入渗过程示意图
-
Green-Ampt入渗模型示意
-
不同的裂隙体积分数ξ、饱和渗透系数比(ks(c)/ks(a))与降雨强度(I/ks(a))下累计入渗量相对占比与无量纲时间的关系
-
不同的裂隙体积分数ξ、饱和渗透系数比(ks(c)/ks(a))与降雨强度(I/ks(a))下裂隙入渗量总占比F与无量纲时间T的关系
-
不同的裂隙体积分数ξ、降雨强度(I/ks(a))与无量纲时间T下湿润锋深度比与体积含水量增量比的关系
-
不同ξ下λ/f与(Δθ(a))/(Δθ(c))的关系
-
本文的解析模型与HYDRUS-1D模型对雨水在不同种土体内累计入渗量相对占比随时间变化曲线的计算结果对比
-
式(25)与HYDRUS-1D数值模拟对3种土λ的计算对比
本文全文表格
-
参数 θr(a) θs(a) α(a)/
kPa-1n(a) ks(a)/
(cm·min-1)L(a) 壤土 0 0.40 0.50 1.49 0.010 0.5 壤质砂土 0 0.40 1.25 2.50 0.020 0.5 粉质黏壤土 0.09 0.43 0.10 1.23 0.0024 0.5 -
参数 θr(c) θs(c) α(c)/
kPa-1n(c) ks(c)/
(cm·min-1)ξ L(c) 壤土 0 1 60 2.0 0.6 0.10 1 壤质砂土 0 1 40 2.5 1.0 0.075 1 粉质黏壤土 0 1 20 2.5 0.1 0.12 1 注:表 1,2中:θr和θs分别为残余、饱和体积含水量;L为孔隙连通-迂曲参数;下标(a)和(c)同1.1节定义。